地址:香港長洲中興新街20號地下

電話: 29815118

    電郵 : range5118@yahoo.com.hk

傳真: 29815151

   

學會主頁

教育服務

活動紀錄

每月通告

論題研討

健康社區

長洲非物質文化遺產
 
(1) 長洲飄色製作 (已申報)
 

「飄色」之精妙除了「遮掩技巧」外,「色心」的儀容表情,更能吸引觀眾的目光。

 

昔日長洲太平清醮只是超度亡魂,感覺上較為單調。故上世紀三十年代,長洲北社老一輩的師傅,到中國內地參觀了各地的會景巡遊;從「佛山秋色」中吸收了一些與「飄色」相關的製作技術,並製作出「飄色」來豐富整個醮期活動。其後長洲各街坊會及社團組織,亦相繼推出自己精心製作的飄色」來參與巡遊。

 

早期由於「飄色」巡遊表演備受好評,也增添節慶的吸引力;故促使了以後飄色」製作技巧屢有創新,內容亦富於變化。現時飄色」不但成為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不可或缺的部份,更被邀請到香港各地表演;成為馳名中外的表演藝術,「飄色」可說是長洲引以為榮的傳統

 

以香港政治人物「四萬」為主題的扮相,顯然別出心裁(4) 古裝美人扮相「嬌俏動人」 (3)
由潮州會館推出的「地色」,在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是較罕見的 長洲北社街坊會推出的「八仙」扮相,似另樹一格(2)

 

形式:

「飄色」之被命名,主要是給人一種「飄然欲飛」的視覺效果。以往小孩由工作人員扛抬著,「色櫃」不停的搖擺前進,並穿梭於長洲的大小街道上;角色人物被綁在鋼鐵支架上「搖曳生姿」;其就好像在空中飄動著,給人一種「凌空漂浮」的感覺,既神奇又美妙。

 

現時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每年都有十多板「飄色」參加巡遊;每板「飄色」都有其表達的主題及藝術,其五花八門的表演,都能帶給觀眾一種無法形容的藝術享受。「飄色」可說是一種表演藝術,以一個有限的小舞台,盡量表達給觀眾一個獨特信息,或表達一種美感藝術。

 

飄色可能來自佛山秋色 (秋天舉行的會景遊行) 中的「扮古事」,即圖中所見的小孩是垂直紮在架上的 (2)

 

 源流

「飄色」的起源已很難考究,相信現今看到的「飄色」是經過多次演變過程而來的;據可考的資顯示,有說「飄色」是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間雜技藝術。不過長洲早期的「飄色」設計較為簡單,與粵閩兩地流傳的「扮古事」(又名「走古事」)相類似。所謂「扮古事」,是以三寸見方的木材做成一個三尺有餘立方形的木架,上下二層鋪上木板。四週裝上欄杆,中心插著一支五、六尺高的鐵架,是謂「古事架」。木架上層和鐵架座上各有一個古裝打扮的男女孩童,叫做「古事妹」。(15)

 

「古事妹」按扮演的角色身分,有的穿戰袍,有的穿道袍,有的穿龍袍或蟒袍,也有穿著仕女華服或雲裳舞衣的。總之,必須依故事情節相配稱,尤以歷史上膾炙人口的典故最受歡迎。上方的古事妹多藉下方古事妹所持的刀槍劍戟或其他物件,巧妙而又安穩地站立在其上,使固定用的鐵架或綁帶完全隱藏起來,不露半點痕跡。有時架上的古事妹也有多至三、四人的。古事架的兩旁裝上二條抬槓,由前後二人或四人扛著走動,旁邊還有一人高擎長柄鐵叉,隨時注意在古事妹搖晃或經過矮樹下時,作為保護之用。古事妹在架上搖曳生姿,尤其在上方的彩帶飄颺就如凌空飛舞,煞是好看。(15)

  

以五、六十年代的技術來看,可說相當出色 (慈母淚) 「飄色」所用的鋼鐵支架「色梗」,是用來支撐「色心」的姿勢及活動。

「飄色」的製作部,儼然一個小工廠(1) 製作「飄色」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資源龐大 (2)

 

上世紀三十年代,長洲北社(現今北社街坊會的前身)老一輩的師傅如馮森先生等,到佛山參觀了當地舉行的會景遊行「秋色」;並從其表演的項目中,吸收了一些與「飄色」相關的製作技巧,來豐富長洲整個醮期活動。早期長洲的「飄色」結構較簡單,兩小童只綁在一根直的鐵架上;鐵架由衣服密包著,外觀上較為腫脹,與現時所見的「飄色」不大相同。其後再經過北社的一班師傅如羅天恩先生等的改進,「飄色」的結構及扮相出現了較大的發展。直的鋼鐵支架彎曲了形狀,小童不再是上下垂直而立;扮裝也從民間流傳的古代故事人物,漸變成以近代社會為寫照的現實人物造型。長洲「飄色」最早期的英文譯名是”Cheung Chau Float”,這名稱是六十年代周理炳先生介紹給香港外籍人士時使用的。

 

初期長洲的「飄色」製作是比較簡單的,「上色」與「下色」之間的裝置很短;後來經過多年來不斷摸索、改革,發展到現時「上下色」之間的裝置可伸長至呎餘,且可以用電來推動。「飄色」是運用力學原理,用鋼鐵枝條作為骨架,巧妙地支撐一個小孩子坐在幾米高骨架頂上表演。「飄色」所用的鋼鐵支架,在關鍵部位,多採用汽車的避震鋼片焊接起來,再用必要的物飾包裹;看上去像是刀槍或龍蛇等,與表演內容相關的飾物,修飾得含蓄精緻,不露痕跡。人物穿上鮮豔的古代服裝,或穿戴上富時代感的服飾時,鋼鐵支架就隱入其中。這樣,整台飄色看起來就生動逼真,給人予神秘美妙感。

 

現時「飄色」的製作,已由過去單一的木工、鐵工技巧,發展到現代集電影、戲劇、雜技、科技等技藝之大成的集體創作。「飄色」製作的後面,有一大批能工巧匠,有善做泥塑的、有善化妝點彩的、有善製作各種道具的等等。他們中有些是世代相傳的技藝人,有些製作「飄色」的師傅,甚至從幾歲開始就參加「色心」的扮演,對「飄色」的創作帶著一份濃厚情懷。現時憑著製作師傅的大膽想像,可以把「飄色」中的人物造型,創作得「變化萬千」、「生動奇妙」。「飄色」的題材已再不限於古裝和傳統故事,如加入了受歡迎的電視劇的題材,甚至一些時事性、政治性和民生有關的內容。所演繹的角色有政治人物彭定康、陳方安生,有運動名將李麗珊等;今年的時事則有「真的假不了」、「廿蚊張」等,都甚受市民讚賞。

 
在運動扮相方面,能留給人「青春活力」的印象(4) 以滑浪風帆為題材,更突顯長洲海島之形象(4)
有關心社會時事的言論「有殺無賠」 (17 killed with compensation) (4) 由小孩扮演日常生活中的成人,「似模似樣」 (4)

 

內容:

長洲「飄色」製作是一種傳統的製作工藝,一板「飄色」就像一座流動的小舞臺,表現著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長洲每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的「飄色」表演均由當地居民自行設計製作每個街坊會或社團組織,都會安排「飄色」製作師傅,設計自己獨特的題材。「飄色」在製作上可分為兩大類:就是「製作技術」及「藝術創作」。

 

就「製作技術」方面:長洲的「飄色」主要由「上色」與「下色」組成,「上色」的造型人物靠一根外表看不見的鋼鐵支架「色梗」支撐著;鋼鐵支架的承受設計,必須配合到造型人物在上面的各種表演動作。簡單來說「飄色」是利用一些力學的原理,以平衡「上色」與「下色」;即平衡上下兩小童,加上掩飾的技巧而矣。「飄色」製作技術精妙之處,就是連接「上下色」的中間部份佈置巧妙,從外表很難看出破綻。如在空中飄動的角色人物,其立足點只是踩著一根纓槍或劍尾上,或踏在一道具上而道具可不停轉動。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還踏著活生生的動物(如公雞、白鴿、金魚等)在巡遊進行期間手舞足蹈,給予人們一種奇妙、神秘的感覺。

 

「藝術創作」方面:是指「飄色」所表達的事物題材及其藝術形態。現時「飄色」最能吸引人之處,就是由「天真無邪」的小孩扮演各類角色人物,造型「維妙維肖」小孩在「色櫃」上每種動靜的表現,每每能留得觀眾一種「真善美」的感覺,令人印象難忘。由於每板「飄色」都有其表達的主題,且每個主題是經過精心的設計,看後都能使人「驚嘆不已」;故雖每年都有「飄色」的巡遊表演,仍能令人「百看不厭」。在選擇題材方面,則沒有特定的內容;既有以「美觀艷麗」為主的造型,有以「生動驚險」為題材的表演,有以「含蓄抽象」的表達方式;也有「貼近時事」的香港熱門新聞,更有「借古諷今、諷刺事弊」的大膽言論等。

 

在停下小休的時候找道具來玩,盡顯少孩本性(4) 經過多小時的壓力,自然不忘補充體力,形態更是動人(3)

 

組織:

「飄色」製作主要在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時演出;由長洲建醮值理會統籌有關活動,由長洲五個街坊及一些社團組織負責設計、製作

 

此外,近十年內長洲天主教會,亦在新曆五月份舉辦「聖十字架及花地瑪聖母敬禮遊行」;「飄色」加入巡遊行列,成為別具一格的項目。

長洲天主教「聖十字架及花地瑪聖母敬禮遊行」中的「飄色」扮相 以往「飄色」多是由四人(頭帶客家帽子的婦女) 前後扛抬(4)
在長洲少見的一板三人「飄色」(三飄)(4) 長洲新興街四台「飄色」,被邀到沙田表演。(1)
有關網址
長洲鄉事委員會 http://www.cheungchaurc.com/Interview.aspx?id=3
長洲大新街街坊會 http://www.taisunstreet.org
北社街坊會 http://www.pakshestreet.org
長洲惠海陸同鄉有限公司 http://www.weihoiluk.org/
Cheung Chau  An Outlying Island In HK http://www.cheungchau.org/
 

資料及圖片來源 (Information and Photos come from the following website):

 
(1) 長洲鄉事委員會
 
(2)  長洲北社街坊會
(3)  長洲大新街街坊會
(4) Cheung Chau  An Outlying Island In HK  
 
(5)  扮古事◎ 張衍崇(5)
(6)   佛山秋色
 
(7)  沙灣飄色
 
(8)  吳川飄色
http://baike.baidu.com/view/828843.htm
 
(9)   參考資料:長洲太平清醮
 
(10)  參考資料:1966年~ 太平清醮
 
(11)  參考資料: 東張西望
 

 

作者:許輝程
寫於庚寅年孟秋 

免責聲明:本網站的內容只供使用者參考之用,並不承擔任何因使用而引致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