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址:香港長洲中興新街20號地下 |
電話: 29815118 |
||||
電郵 : range5118@yahoo.com.hk |
傳真: 29815151 |
||||
長洲族群活動 | |||||
長洲是一個 很特別的小島,海灣雖不深闊,然卻有群島圍拱;在二十世紀前仍是一個中轉站,也是一個良好的遮避棲息之所 。明清以前,中國沿岸各地的漁民,經常來到這區水域捕魚及修補漁具,久而久之艇戶的人數也漸漸地增加起來了。 在清乾隆年間對長洲來說是一個重要時期,長洲不但發展成為墟市,島上很多廟宇也是在那時候建成。十九世中葉,長洲已是一個繁盛的漁港;那時的水上人口(蜑家)比陸上居住的還要多,其後中國廣東省及沿海地區居民陸續遷居至島上定居。 大體上長洲是一雜姓之島嶼,沒有固定居民,亦沒有圍村、祖堂;居民來自四方八面,所以這裏有句俗話,說人人都是 「水流柴」。(14)
長洲居住的陸上人口,大概可分四派。他們都是從廣東省鄰近各地遷徙而來,有些是來自本縣新安縣(即是現在的寶安縣) ,有些是從北面的東莞而來的,有些是從珠江西面的四邑縣而來的,還有一些是從東北面的惠陽和潮州縣而來的。(1)此外,尚有那些 從遠處福建省來到這裡經商的,漸漸地在這島上居住下來。據《離島區風物志》所載,宋末時徐東福一族帶同家族五房人口約三十多人,護送宋帝昺逃亡至九龍城;後為元兵追殺,再逃至長洲現時之鶴佬巷(學佬巷)定居。三百年前羅氏及朱氏先後來到島上定居,其後黃氏、鄺氏、卓氏 、盧氏等也成為長洲島上的大族;對長洲的社區建設及發展作出了貢獻。現時島上仍有羅氏、朱氏、黃氏等的宗祠。而在水上居住的漁民,主要是蜑民;他們雖然沒有正式的會所,但卻有十餘個行業、社團組織,負責聯繫漁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早在1841年以前很久的時候,英國人還沒有統治香港,長洲已是一處很重要的地方;對比當時新界最大的市鎮元朗,它的人口尚不及當時長洲的多。它的位置是在廣州和廣東東部各地的航上,相去澳門也不很遠。十九世紀中葉,由於島上商貿發展蓬勃,遂吸引 更多不同祖籍的人士陸績前來定居,並與同鄉一起成立同鄉會來加以團結和互助,處理鄉民間的糾紛。據資料顯示,在1898年的時候,那裡有六間主要的廟宇,四間同鄉會,和一間街坊會。現時長洲島上的 同鄉會所包括有東莞會所、寶安會所、惠潮府、潮州會館、惠海陸同鄉會、汕尾市同鄉會、順德 同鄉會、中山同鄉會、四邑益善堂 、五邑同鄉會等。進入二十世紀初,島上居民成立了一間街坊會,為長洲建立良好的發展環境,並起著守望相助的效果。現時長洲的街坊組織有北社街坊會、新興街街坊會、興隆街 值理會、大新街街坊會、中興街街坊值理會等。(1)雖然長洲居民今日已混雜而居,但從島上廟宇和同鄉會的分布來看,大概可知道不同族群最初居住的地域。
|
|||||
1959年漁民才有自己的組織 | 華商會為早期一個很重要的居民組織 | ||||
西灣是一處很好的避風所,早期蜑民多聚於此 | |||||
在1898年以前,長洲這個社會實在是很需要那些社團來增自助的。道理卻是明顯得很,因為不論它在地方上是怎樣重要,也衹不過是一塊孤立的偏僻地方。而且人口是這麼複雜,實在是很難完全沒有糾紛的。事情就像傳道會的一項報告書所說:『在岸上的社會裡,廣東和鶴佬這兩派的人,為的是言語不同,大家仇恨很深,常常發生嫌隙』。另外的一個因素,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的縣政府,很不活躍,但求保持地方安寧,防止嚴重罪案,和徵收賦稅,以便充實庫餉,好得因循下去。簡單的說,那時候的長洲,是需要依靠自己的照顧,所以必須借重所說的社團來協助了。(1)
現今三個社團尚保存自己特有的石碑,我們可以窺知他們是怎樣進行自助的。 從島上 這些有歷史性的遺物得知,在那時候,長洲是有許多命途多舛的可憐人。 第一塊石碑是記述有關救濟貧苦無依的人。在1807年的時候,當地有一店東,發起籌辦一間收容所,以照顧患病和垂危的人。第二塊 石碑是在寶安會所屬下的一家房子裡,登記了有關由1850年至1860年的一段紊亂時期,島上防務的需要。碑上記述了有居民領袖,得到了中國縣官的許可,召募精壯的鄉勇,協助防止有不軌企圖的外人侵進長洲。第 三塊石碑是記述有關教育的自助。在東莞會所屬下的一家古屋裡,記述了該會在1866年的時候,重修了一所私塾或書齋,方便會友和別人的子弟就讀。當時有一位中國軍官聽到了這些事蹟,便很熱心地去贊助。這位便是九龍協鎮的都督,他在一塊紀念的石碑上刻了:『余于光緒丁丑年間(1877年至1878年) ,鎮守九龍,得聆善士之名,傳炙人口,特訪相會,獲睹眉宇,始識其為商賈中人,樂善依然不倦,深為嘉許,即造冊勸官紳士商,捐金再勷善舉』。(1)
在1898年的時候,除了上述的四間同鄉會,在長洲分別負起了自已己本份的責任,還有 一間街坊會,留意島上的公益事情。它的會員很多是有名望的店東,有時候,他們也是其他同鄉會的理事。1898年以後,當英國人草擬業權表冊以測量和安置土地的時候,街坊會的會所被列為公眾物業,一部份撥作教育用途,其餘的一部份撥充更樓。更伕則由街坊招募,晚間在街上巡邏。街坊會還須向各商店,按照它的規模大小,徵收會費,以維持更伕和修葺更樓的開支;還建築了一座很大的公墓,埋葬貧苦無依,身後蕭條的死者。這座公墓是在1873年的時候,築於長洲西部的大石口。(1)
|
|||||
圖桌第一、二、三村,都是早期為島上貧苦居民而設之居所 | |||||
美經援村是早期為漁民而設之居所 | 義塚為十九世紀無依死者埋骨之所 | ||||
長洲歷史悠久的家族 | |||||
徐氏家族 | |||||
早期鶴佬人多居住於此 | 學佬巷內剩餘的舊建築 | ||||
這建築物相信己有一百年歷史 | 學佬巷內的舊建築物與現時的建築風格迴異 | ||||
據《離島區風物志》記載,宋末時徐氏一族帶同家族五房人口約三十多人,護送宋帝昺逃亡至九龍城;後為元兵追殺,再逃至長洲現時之鶴佬巷定居。據現時的徐氏後人表示,徐氏在長洲已傳至二十九代;以往家族在長洲曾經營各種生意,對長洲的經濟貢獻甚大。
雖然徐氏在長洲歷史悠久,然卻沒有自己家族的宗祠。現時有跡可尋的除了學佬巷內的舊居外,及一些先祖遺物外;只能從其先人之陰宅獲得引證。
|
|||||
羅氏家族 | |||||
羅氏家祠 | 現在的羅民物業,中間為豫章草廬(6) | ||||
羅氏家族比徐氏較晚到長洲定居,然也有四百多年。豫章草廬位於北社街尾 , 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 ( 1816 年 ), 為長洲羅氏的祖屋 。 該屋於 1971 年重建 , 原貌已失 。 這幢建築體量不大 , 但門前一對石獅 , 牆上兩扇石花窗 , 從前的門額及門聯仍能保存 ,大廳內仍供奉著羅氏的祖先神位 , 顯示出現代民居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3)
羅氏後人在社區上較活躍,曾參與社區上的各種建設,對長洲的發展貢獻甚大。
|
|||||
朱氏家族 | |||||
朱氏家祠 | |||||
朱氏在長洲定居已有四百年,其先祖為鶴佬人,其家祠也位於新興街一帶,比學佬巷更遠離長洲的中部位置。朱氏後人在社區上也很活躍,現已傳至第九代。
|
|||||
黃氏家族 | |||||
黃俊英是殖民地時代初期的地保,即港英政府在地區的代理人(9) | 黃氏家族見証長洲的發展(5) | ||||
長洲在明清時期已是一個漁鹽的集散地,由於漁船每年都需要維修保養;而漁船底要維修,須先用草烘乾,然後才可讓工人翻新上漆。故黄氏家族從寶安南頭到長洲來時,便以賣草為業,用作燂船之用。從清朝批示開始,那時候,所有萬山群島無人認領的荒草地,都給長洲黃維則堂管理,收割荒草。(2)據黃氏家族後人說,最少要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當時黃氏族人獲地方政府批出一項專利,可以收集香港附近島嶼上的草,把乾草賣給靠泊長洲的漁船,讓漁民以草烘乾船身保養,這便是所謂「賣草燂船」的典故。(14)
長洲本為廣東省寶安縣(舊稱
英國政府於1898年租借新界後,經調查發現新界大部分土地均經由氏族或家族,甚至是一些組織所持有,故決定先終止過去的土地私有權,再以集體官契形式頒予可按照中國法及習慣法確立土地權益的人士。結果,長洲近九成的私有土地官契,根據上述政策頒予黃維則堂,並確認其分租權。但是島上其他沒人認領的土地,便成為皇家物業了。1900 年,清朝地方官兒子殺人後舉家私逃,長洲出現無政府狀態;當時身為地保的黃俊英便頂替了地方官員,工作包括代收地稅等等。據長洲老街坊指出,黃俊英獲得英國人的信任,漸漸成為長洲大地主,以致今時今日,黃氏家族的後人仍然擁有很多長洲土地。(1)
由於黃維則堂擁有分租權,長洲島上的住宅買賣,曾長時期必須先向該堂繳付大筆手續費並要獲其批准,以至影響長洲島上的物業價值,並因此出現糾紛。直至1995年《集體政府契約(長洲)條例》提交當時的立法局通過後(其主要目的為解決自上世紀80年代起,祖堂與其他分租契承租人的糾紛),條例規定分租契承租人轉為向政府直接租地,從而令祖堂失去分租土地的業權。
|
|||||
長洲主要族群 | |||||
東莞會所 | |||||
東莞會所,它的紀錄是由嘉慶五年開始的(即一八OO至一八O一年) ,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 | |||||
寶安會所 | |||||
長洲位於現今的廣東省寶安縣,寶安人相信是長洲陸上最早及最多的居民,早在咸豐初年 (公元 1851 至 1855 年 ) , 由於長洲時受海盜的侵襲 , 故已有鎮安社防禦公局之設 。及後為加強維持島上治安及為鄉民提供聯誼之所, 寶安鄉紳乃於同治二年( 公元1863 年 )倡建鎮安公局,局址位於 現時大新街 99 號, 離碼頭不遠的海傍街。公局於同治九年曾進行重修 , 並於局內立有 「 重修鎮安公局碑記 」 , 公局後易名為 「 寶安會所 」 。1969 年 , 寶安公所進行重建 , 惟 「 重修鎮安公局碑記 」 仍存於二樓的牆壁上 , 可供研究 。(3)
會所後面的興隆街、大新街和中興街,便是昔日廣府人聚居的地區,亦是島上最早的商業中心。大新街有兩間寶安人黃氏的祠堂(黃維則堂和黃俊英堂),興隆街有東莞公祠,而位於中興街的洪聖廟亦由廣府人捐錢興建。(4)
|
|||||
四邑益善堂 | |||||
(12) | |||||
長洲四邑益善堂建立年份已不可考,但據資料顯示己有百多年的歷史。所謂「四邑」是指建平,開平,新會和台山。在早年,長洲有大量四邑人士遷入謀生。由於他們始終都是客家人,於是便在長洲建立四邑益善堂,宗旨主要是在於互相幫助和鄉親聯誼。(12)
現時長洲四邑益善堂仍擁有祖先留下來的一些土地,即在長洲新興街至海傍路的一段。八十年代時,益善堂向鄉里們籌錢在這些土地建造房屋,並且把房屋出租,而所收回來的租金作為經費。在2009年長洲四邑益善堂有一個重大的轉變,就是把以前的司鄉管理模式轉為有限公司;這樣不但沒有失去原有的鄉土鄉情的特色,而且大大提升該堂的透明度。現時活動包括秋季旅行,中秋賞燈,春秋二祭,燈酒會等。(12)
|
|||||
惠海陸同鄉會 | |||||
惠海陸即惠州 人及海陸豐人(海陸豐即汕尾,以前隸屬惠州府)的統稱, 亦被稱為鶴佬,是香港早年四大族群之一。然其留下的文字記錄不多,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九龍城的福佬村道和長洲的學佬巷;而長洲的太平清醮也是以鶴佬人為主導的祭祀活動。鶴佬人與潮州人有不少相似之處,所說的方言都屬閩南語系,而風俗與潮州人較為接近,故彼此可以溝通。住在長洲的潮洲人、鶴佬人和客家人,一直互相影響。海陸豐人的性格兼具另外兩個族群的特點,既有潮州人的團結、講義氣和強悍作風,又有客家人那種達觀向上、自強不息的堅韌精神。
過去海陸豐人與惠州客家人住在北社街和新興街一帶,街上現今仍有惠海陸同鄉會、廣東汕尾市同鄉總會和長洲惠潮府等組織,而新興後街的朱氏家祠和義祠亦屬於鶴佬人。過去太平清醮值理會的總理,只許惠潮府人士出任,方法是在北帝廟內向神明卜杯以決定人選,但由2003年起,則開放讓其他籍貫的長洲居民也可參加遴選,2008年的值理會正總理便首次由廣府人擔任。儘管如此,長洲太平清醮仍處處顯示出惠潮族群的風俗特色,負責法事的喃嘸先生便是由汕尾聘請而來,以鶴佬方言進行,而飄色巡遊中亦可見到潮州大鑼鼓和海陸豐的麒麟表演。至於神功戲,除了粵劇之外,還聘請內地的海豐戲班演出白字劇。(4)
據離島區風物志記載,長洲島上有一條鶴佬巷,起源於宋朝末年的徐氏家族。該族原籍海豐縣,帶同家族五房人口約三十多人,護送宋帝昺逃亡至九龍城。後為元兵追殺,再逃至長洲現時之鶴佬巷。久,由陸秀夫等將士帶領宋帝及隨從逃亡往台山之崖門,而徐氏等則流落長洲現址。因徐氏為海豐人,俗稱「鶴佬」,故得此名。以前鶴佬巷並無雜姓,惟至今僅存徐東福後人一戶而已。鶴佬巷的門樓,乃為防海盜而設,保留至今。(13)
|
|||||
香港廣東汕尾市同鄉總會長洲辦事處 | |||||
潮州會館 | |||||
文娛康樂活動 | |||||
潮州人是較後來遷入長洲的居民,他們與鶴佬的語言同屬閩南語系,彼此可以溝通,故此聚居一起,結成社團。然潮州人有自己的會所,卻是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後;1969年潮州會館建成,會務才得以更大的發展。潮籍人士較重視傳統文化, 故會館建設也仿古結構;綠瓦紅楹,富饒東方藝術色彩。館內設有音樂室,供社員於公餘之暇,研習潮樂。此外,由於世變日極,人心涼薄,饗祀之禮,日漸式微,幽光潛德,晦而不彰。有見年青一輩,類多重今輕古,馴至數典忘祖,不知其身所自來。有識之士感倘不昭激勸,則所餘文化遺產,勢必淪沒無存。故為發揚傳統孝道,館內建祠宇名「崇先堂」為其特色;以供鄉人奉祠其先人神主,以發揚慎終追遠遠之美德。(8)
潮州人對傳統節日尤為重視,昔日元宵燈會,潮人皆聯同長洲街坊及各邑社團,慶祝上元,長洲各處燈市如畫,歌壇處處,裙屐翩翩,張樂設飲,猶存古風。而競投花燈,尤見踴躍,投得者視為禎祥,閭里同歡,蔚為盛事。每年太平清醮,潮州人循例主辦飽山,而建醮值理會皆由惠州及潮州人士籌辦;後來因為廣府人捐錢擴建廟宇,才准許廣府人加入管理。而會景巡遊,潮洲人均踴躍參加;不但有男子鑼鼓隊參加,近年更成立女子隊,陣容鼎盛,為會景之一大特色。每年天后誕,潮州人依例前往西灣薦香,共沐神恩;還炮日期,定在舊曆三月十七日 ,是慶祝西灣天后誕的前一天。(8)
潮州人一本團結和重義氣,對於長洲福利事業與慈善工作也樂善好施;如響應本洲安老院籌募經費之捐助,參與各界救災賬濟等,對社區貢獻良多。潮州人士雖於長洲落地生根,亦不忘家鄉潮州之建設及賬濟 ;家鄉每有建設或災難,潮州人例必慷慨解囊。對於長洲康樂活動,也投放大量資源發展。對本港各地的潮籍同鄉, 島上的潮州人皆積極聯繫;對於海外潮僑,潮州人也組織訪問團交流,以期達聲應氣求之效。
|
|||||
順德同鄉會 | |||||
順德公立學校為順德族群開辦之教育機構 | |||||
其他族群 | |||||
長洲公立學校已有百年歷史,在長洲早期教育曾扮演一個非常重要角色 | |||||
長洲的街坊會 | |||||
在二十世紀初期,長洲島上只有一間街坊會,負責島上所有街坊的公益事情。三十年代後,其部份職能為當時新成立的組織長洲華商會所代替。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長洲五條主要街道的街坊會分別組織起來 ,各自負責自己街坊的聯誼、公益事務情。六、 七十年代的元宵,最能夠表現這種街坊的凝聚力。當時北社街,新興街,興隆街,大新街和中興街等主要街道的街坊會都會各自搭蓋歌壇,邀請女伶演唱流行歌 曲。七十年代以後,各街競唱女伶,行人肩摩爭看的情景已不復見。現在島上唯一唱女伶的歌台是由「長洲鄉事委員會」所舉辦。隨著現代化的步伐,銀行、超市、 麥當勞等新的社會、經濟機構在島上設立。長洲的政治也從族群、街坊整合為一體。(11)
現時長洲有五個街坊會組織,分別為北社街坊會、新興街街坊會、興隆街街坊會、大新街街坊會、中興街街坊會。但只有四處會所,其中大新街街坊會停辦了三十多年,最近在表長洲區議員鄺國威的倡導下,才重新再成立。這五個街坊會,把長洲島上居住的街坊劃分為五個區域。其主要功能是聯誼,在太平建醮會景巡遊時則負責飄色、舞獅等項目。 而島上的主要街坊事務及糾紛,則可交與長洲鄉事委員會或南北兩位區議員負責。
|
|||||
北社街坊會 | |||||
(15) | |||||
(15) | (15) | ||||
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洲已經有『南社』『北社』之分,南社是指現今的新興街,而北社就是北社街,當時區內居民多是過著靠海吃海的生活──捕魚、造蝦糕、曬咸魚及買賣魚獲維生。這時島上已有同樂社組織,是大家工餘後聚首聯誼的地方,亦是負責區內治安秩序及街坊互助的組織。
經過一段時日,北社公所成為廣受街坊支持的組織,對整個社區產生一股凝聚力量,令大家團結一致,守望相助,當時長洲人只要聽到「環尾(環尾就是北面、環頭是指南面)班人」都會肅然起敬,甚至敬而生畏。直到一九八五年,公所註冊後易名為北社街坊會,正式成為非牟利團體。正當中國向英國取回香港主權之際,香港捲起一股移民潮,果子廠後人也不例外,北社街坊會由潘炳林先生穿針引線及與王炳森先生洽商,後來會址物業被轉售與梁富安等人,而本會由當年理事長羅永泰先生率領社會賢達及坊眾集資五十萬元購入現時會址,交由梁富安先生轄下建築公司富大負責重建,工程完竣,大樓美輪美奐。
時移勢易,街坊會昔日功能日漸淡化,轉為服務街坊和諧社會及以敬老為宗旨,而年長的街坊領導人亦多已退任。但北社街坊會作為長洲島上歷史悠久的居民組織,每年都績極參與島上事務,特別是太平清醮巡遊,亦漸為遊客所認識。 (資料由街坊會主席李見定先生提供)
|
|||||
大新街街坊會節日活動(15) | 新興街街坊會 | ||||
興隆街街坊會 | 中興街街坊會 | ||||
(建設中) | |||||
有關網址 | |||||
長洲鄉事委員會 | |||||
四邑益善堂 | http://www.saiyap.org/ | ||||
大新街街坊會 | http://www.taisunstreet.org/ | ||||
北社街坊會 | http://www.pakshestreet.org/ | ||||
離島區風物誌 | |||||
長洲公立學校 | http://www.ccps.edu.hk/ | ||||
資料及圖片來源 (Information and Photos come from the following website): |
|||||
(1) 長洲鄉事委員會---作者許舒博士
(8) 長洲潮州會館刊物 (9) http://www.gaforum.org/showthread.php?t=175501
|
|||||
|
|||||
免責聲明:本網站的內容只供使用者參考之用,並不承擔任何因使用而引致的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