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址:香港長洲中興新街20號地下 |
電話: 29815118 |
||||
網址:http://www.rangepcc.com |
傳真: 29815151 |
||||
電郵 : range5118@yahoo.com.hk |
|
||||
長洲宗教信仰 | |||||
宗教信仰自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便已經存在,然在近數千的歷史演變中,有不少宗教信仰由於種種原因,未能繼續發展而遭淘汰。現在世上存在的各大宗教,可說最少經過千年的磨練 ;給人們的精神帶來無限的希望,實有其客觀存在之價值。然在這千多年來的宗教信仰史中,人們不難發覺因宗教而衍生出的問題如爭鬥、迫害、殺戮、動亂等等,可謂給人類帶來極大的苦楚。近代由於科技的進步, 思維的開放,人們顯然不再停留於盲目崇拜的階段;懂得從現實及理性的層面反思,因此開啓了現代人對宗教信仰 的新看法。
中國的道教及佛教從早期的互相鬥爭至近千年的和平共存,除了歸功於中國文化的包容與吸納特性外,也因中國人很早已體會到宗教之利弊,故自孔子 時代以來便有敬而遠之的見解。因此近二千年以來的中國傳統,是精神信仰歸天帝之主載,現實社會歸執政者所管治,兩者之間既微妙而又很清晰。天主教之傳入中國自明朝時耶穌會教士利馬竇,至清朝康雍乾時由於教會插手宮廷政治及鬥爭,而遭全面禁止。後期基督教雖依賴西方之火炮重開了中國的大門,然很多傳教士的傳教行徑卻引發了眾多的教案及不滿,傳教活動自然不能深入民心。1949年後, 天主教及基督教會被迫撤離中國大陸,信眾大都回流至香港;並以此地作根據地發展教務,以期待日後能重回中國各地傳教。
長洲雖是一個小島,卻同時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不但廟宇多,教會的數量也很多。林林種種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等等,都在島上開展其傳教活動。 據正式的統計,現時長洲島上有八間廟宇,一間天主教教堂及六間基督教教會;都有數十年甚至二百多年歷史。這些宗教均建有其專屬之教堂、廟宇,也有明確的宗教宗旨及教義以傳道,並開設有學校及提供社區服務。現時道教的太平清醮是島上最盛大的慶典,而天主教的聖母像巡遊也有自己的特色;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宗教活動,都為島上的居民提供豐富的精神 食糧。雖然長洲島上同時存在同的宗教信仰,然大多數島上的居民都 沒有想象中的沉迷;他們只會在宗教節日才會大肆慶祝,平日則是腳踏實地的工作,因此不同的宗教能在島上和平共存。
|
|||||
天后聖母(天主教傳入中國已500年,聖母瑪利亞也中國化) | |||||
道教與民間信仰 | |||||
|
|||||
雖然各民族生存活動的環境不同,宗教信仰自然各異;然信仰之神靈,卻有共同之特性。中國的宗教信仰從早期殷人「崇拜鬼神」,至周代主張 「以德配天」;經過三千多年的探索,天道與神道之間存在微妙之關連。中國人顯然很早便領會到天道既是大公無私,亦有其運行之規律;天地間之神靈雖可祈求,惟並不能滿足人們的欲望,故二千多年前便有人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理論。故中國的宗教信仰與西方或其他地方既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的地方。雖然如此,古時中國人普遍相信今生行善可改善自己的命運,而且可福蔭子孫,而「行善積福」就是這千多年來的實踐體驗。
道教是中國文化的綜合體,其信仰所及宇宙間一切神靈;道教的「道」即方法道路之意,其最尊之神 玉帝近似西方的上帝,但人們卻更重師承。道教以「道」為宇宙最高無上真理,以「德」為最高修身目標;其神仙信仰雖龐雜多端,不過這也顯示其對宇宙眾生的尊重與包容。道教流派眾多,在這小島上不但有上清派的道法,同時也有靈寶派的流傳;而且佛道也能融洽共存,故觀音信仰在島上也很深入民心。隨著時代的演變,道教信仰也變得簡便化;而且也成為島上的 文化風俗,宗教節日的氣紛熱情濃厚。
長洲雖位於香港的西南方,但在明朝已經是一個繁盛的漁港。由於島上大部份居民都以漁業為生,因此,島上最早建立的廟宇都是供奉保佑海上平安的天后。天后廟的位置大多在沿海位置,究其原因是方便漁民拜祭。漁民面對茫茫大海,往往產生一種恐懼的心理,是以天后於他們心中,則如同一無形的守護神,船民及航海家均相信,天后能拯救他們免於災禍,保佑他們於海上之平安。(2) 故長洲雖是一小島,能夠同時出現了四間天后廟,足以證明天后在漁民心中的地位。雖然時代轉變了,漁業之興盛也過去了,然島上大部份的漁民仍信奉天后;在四間天后廟中,以西灣的天后廟香火最盛。天后誕為長洲另一大型之傳統節日,不但大部份出海作業的漁民,都會於天后誕這幾天聚集長洲慶祝;活動持續三、四天之久,包括有神功戲,還有其他舞獅、搶炮、還炮等。
|
|||||
天后信仰 | |||||
南氹天后廟 | 西灣天后宮 | ||||
北社天后古廟 | 中環天后宮 | ||||
水上來賀誕(1) | 陸上來賀誕(1) | ||||
北帝信仰 | |||||
二百多年前,從東莞、寶安、順德、惠州、海豐、陸豐、潮州等地的居民紛紛遷居長洲,配合他們的信仰及客觀的需要,北帝信仰也在長洲島上興盛起來。據資料記載,北帝廟是由惠洲、潮洲兩府共十九縣僑民集合而成,距今己超過二百多年。北帝為道教尊神,統領所有水族,被視為水神;相信其被供奉與兩百多年前長洲居民特別重視水資源有關。而北帝信仰能持續二百年的興旺,更被水陸居民視為長洲島上的保護神;相信其有著不能為現今科學解釋的感應,也存在有很多客觀因素。北帝誕於農曆三月初三,長洲的善信除了帶備香燭元寶祭拜,以祈消災解難,平安大吉外;也會在北帝廣場舉辧兩台的神功戲,熱鬧持續四、五天之久。
現在長洲小島雖然身處於國際都會之中,但仍保留著一套非常傳統的制度,一個道教齋醮節日流傳了超過二百年的歷史;而且每年都舉辧一次,當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金錢可謂難以估計。在長洲這個細小的社區,從傳統宗教儀式可以看到,太平清醮牽繫著的不單只是傳統與現代,更重要的是它在這個以旅遊業為主的離島社區之中佔據著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其中的一個重大原因,倒是因為太平清醮、飄色會景巡遊、搶包山等經已成為長洲小島上的一個地標,成為一個吸引遊客帶起長洲經濟的重要因素。實際上,太平清醮正牽繫著整個長洲小島的經濟發展,唇齒相依。(7)
|
|||||
北帝廟神壇 | 北帝廟外形 | ||||
賀誕(2) | 太平清醮(2) | ||||
佛道信仰 | |||||
洪聖廟於1813年由漁民集資建成,供奉的為「南海廣利洪聖大王」,與 「天后」都被尊是海神;中國南方沿海漁民甚為篤信,然在長洲則稍遜於北帝和天后。此外、關帝的信仰也很流行, 尤其商人在店中多有供奉關帝神像,而且每年都會舉行關帝誕表演節目。雖然關公亭的建立較晚期,只有三十多年歷史;但其建築卻結合了現代氣息,別有一番風味。
地母廟供奉的是「后土皇地祗」,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女天帝;掌管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與玉帝成為「天公地母」的配套。古代農業社會以土地為人民生活資料的來源,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大地;故以大地為母親,皆「親地」而「尊天」,加以獻祭。地母廟在香港亦極為罕見,在長洲已有百年歷史;惟時代的變遷,生活形態的改變,現時島上居民甚少人認識「地母」。故人們把其歸入西灣天后之建築群內,在拜祭天后時順道一起祭祀。
觀音即觀世音菩薩,為大乘佛教中最多信眾之菩薩,在中國其影響及知名度決不低於佛祖釋迦牟尼。在長洲島上 ,觀音信仰也非常流行,不但位於觀音灣的水月宮 把其供奉為主神;島上很多廟宇內亦有觀音的供奉,而且很多家庭也是觀音的信眾。但島上的觀音信仰是一種民間信仰,觀音已完全漢化成為大慈大悲的女神;可歸入道教信仰之列 ,而非佛教的信仰形式。雖然在長洲島上沒有正式的寺院,但島上有一所佛教中學,可定期把佛教的信仰介紹給長洲居民。此外 ,佛教的另一支派「日蓮正宗」,在長洲島上亦頗多信眾。
|
|||||
|
|||||
洪聖廟(4) | 觀音廟(5) | ||||
|
|||||
關公忠義亭(6) | 地母廟 | ||||
民間信仰 | |||||
民間信仰並沒有複雜的宗教儀式及理論,它祈求的相對上比 一般宗教簡單而直接,故只憑人們一顆真誠的心便能與神靈溝通。古人認為人的「心」就是宇宙的本體,上可感天地萬靈,下可統百萬雄師。如果能真心的祈禱,天地間一切神靈都可以感應。對於存在已久、巍然屹立在自然界的大樹,每每有肅然起敬之情。因此,對大樹的禱告,每能出於真心誠意;所謂人有感,樹有應,心誠則神通。久而久之,人與樹之間有了一份情緣。
雖然古人有拜祭大樹的風俗習慣,但並不是每棵大樹都會拜祭。在長洲數以百計的樹木中,也只有極少數是受都當地居民的拜祭;原因顯然是人與樹之間必先有感應,才有信眾的產生。古時人們對自然界的祈求,目的都不外乎是祈求身體健康,或保家宅平安,故每有徵驗可依。因此,信眾在願望達成後,都會緊記前往該處還神,以表一點真摯的謝意。由此也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後,便吸引了各方善信,慕名而來。
長洲「大社壇」又稱「祖社」,原先有棵百年大榕樹坐落於祖社旁邊。被村民及水上居民視作神靈,經常在樹下燃點香燭膜拜,祈褔許願。有很多居民更把子女上契給大榕樹,祈求保佑快高長大,身體健康。而最令祖社聞名於長洲的,是 五、六十年代由「勝利年」戲班主演的木偶劇;每年演出時例必吸引大批觀眾前來觀看,也因此成為區內很重要的祭祠場所。每有重要節日,信眾都會前往祖社參拜;當年, 「祖社」是由一位虔誠的梁金女士負責打理 一切。七十年代中,「祖社」旁邊的大榕樹開始枯萎,到現時只剩下「祖社」開放給信眾拜祭。雖然如此,「祖社」附近仍有多棵百年巨樹,不但可為「祖社」遮蔭擋風雨,還可收生氣流通之效,對區內生態環境影響深遠。
|
|||||
長洲祖社歷史簡介 | 長洲祖社(又稱大社壇) | ||||
長洲興隆街百年老榕樹 | 長洲西灣許願樹 | ||||
「門口土地」即「土地公」,為地方之守護神祇;是坊間最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以一村或鄰里為管轄範圍。其職責是「造福鄉里,施德百姓」,保護一區生靈的安全和財產,也管治陽間的陰魂野鬼。按道教規定,城鎮和寺廟的土地才稱「福德」,鄉村的只能叫「土地」。村落裡則俗稱「土地公 」、「社公」或「福神」等,客家人更以「伯公」來表示相互間的親密關係。而在郊野、墓地則以「后土」稱呼。儘管名稱各異,各地「土地公」皆由「后土皇地祗」統轄;後者是總司土地的道教大女神,與天帝相對應。
長洲的民居如信奉傳統風俗的,一般都會在屋內安放「地主」,在屋外門角地上安放「門口土地」。居民在門側或露天的地方安放 「土地」,是希望「土地」多停留在自己的門口,可以保佑人口出入平安,禁止妖魔鬼怪進入屋內。一般牌子也會寫上「門口土地財神」,目的是祈求衣食無缺,福澤無恙,貴人多遇,財源稱心等等的切身願望。
「地主」又稱「五方五土龍神、前後地主財神」。五方是指東、南、西、北、中。而五土者,就是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和原隰。古時人們認為有土斯有財,土地也是「財神」。地有龍脈,故「土地神」又稱「龍神」。值得注意的是:「地主」與「門口土地」同被認為是土地之神,惟兩者職能不同;「門口土地財神」是在門口外面的,而「五方五土龍神,前後地主財神」應供奉在家中;兩者不可混亂,亦不可以放在一起供奉。
|
|||||
門口土地 | 屋內地主(17) | ||||
大新後街石敢當 | 南氹天后廟旁觀音臺 | ||||
呂祖 | 齊天大聖 | ||||
|
|||||
長洲的天主教 | |||||
1930年代天主教已派遣神父往長洲推行傳教工作,當時的神父每週六到長洲探訪教友,週日主持彌撒,教堂是一間簡陋的石屋。後期教堂於1952年在現址建立,教堂名為法地瑪聖母堂,其後易名為花地瑪聖母堂。1961年教堂完成擴建,新教堂與原教堂連成一體,面積2730平方呎,可容納200名教友參加禮儀。此外,天主教耶穌會、慈幼會也在島上提供靈修及綜合社區服務。
九十年代,天主教會積極在島上傳教,藉著提供多元的社區服務,與年青一輩建立了友誼。近年來,長洲天主教會更與基督教會積極展開交流,在彌撒中分享信仰,加深彼此了解和認識。此外,長洲的花地瑪聖母像遊行活動及聖十字架慶節,也越來越受人注視。隨著這個富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活動漸漸為人認知後,近年每次舉行都會吸引大批來自香港及其他地區的教友參加。
天主教除了在島上直接傳教外,也為島內外提供很多社區服務及活動。在長洲島上的天主教團體有思維靜院、慈幼靜修院、明愛長洲服務中心、明愛長洲青少年綜合服務、明愛營地服務、長洲鮑思高青年營、明愛長洲西灣社區發展計劃、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聖心幼稚園及聖心學校。
|
|||||
1952年教堂外貌 (9) |
現在教堂外貌(右邊為加建部份) (9) | ||||
教堂內部 (9) | 教堂(綠色屋頂)在落於東灣,鄰傍為聖心小學 (9) | ||||
|
|||||
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 | 明愛營地服務 | ||||
慈幼靜修院 | |||||
鮑思高 | 前明愛中學 | ||||
聖母像巡遊(主教助陣) | 聖母像巡遊(飄色表演) | ||||
長洲的基督教 | |||||
西方宗教,最早踏足於長洲這小上島的是基督教浸信會,及後宣道會
、便以利會等相繼在島上建立教堂傳教。據現存資料顯示,美國浸信會傳教士( William
Dean )於一八四三年(道光廿三年)在長洲開設基址,即中英鴉片戰後(1842年)不久。雖然當時長洲仍未歸
在傳教方面,基督教會比天主教會較積極,亦提供很多社區活動給島上年青人;但據島上居民所理解,天主教會比基督教會較寬容,較能融合中國文化風俗。由於基督教為一神教,基本上對於其他宗教信仰有排他性;且很多傳教人士未能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風俗,卻肆意貶抑中國的傳統風俗信仰,在眾多的比較下自然難令人信服。 而且基督教會中也有些較偏激人士,及不少異端在島上活躍。2005年的長洲太平清醮,基督教的異端教會信眾,公然手持長矛及十字盾牌,與巡遊人士引起推撞,需警方調停。事件自然引起島上居民的不滿,也震驚了天主教及基督教聯會;現時這基督教異端雖然難以在長洲繼續生存,然居民對基督教會的傳教活動也出現了誡心。
|
|||||
長洲浸信會 | |||||
浸信會來中國傳道,乃始於於一八三五年美國浸信會差派宣教士前來。一八四二年叔牧師夫婦(Rev. & Mrs. John Lewis Shuck),由澳門轉到香港,設立教會並開辦學校;為仁牧師(William Dean)離開泰國潮語工作,前來協助,在長洲開設基址。至一八五一年(咸豐元年),教會更在長洲蓋建教堂,設辦女校,開拓宣教事工。長洲浸信會相信,契約上所指的「本洲(長洲)大灣無祀祠後邊屋地三間」,當中一間便是一八五一年所建的教堂。該堂由民房改建而成,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教堂之一。(8)
香港現存的清朝土地契約數目極少,這份契約不單是浸信會在港發展的一項重要文獻,更是研究土地契約和民風習俗不可多得的材料。契約提及立契人「自來洲內貿易,入甲列冊」,可知長洲當日實行保甲制。另又列出用地條款,如「毋得買賣違禁貨物,窩賭聚匪」、「造其牆不得過高,誠恐有礙本洲風水」等,長洲當日的民風,躍然紙上。(8)由於當時外國人不能購買中國土地,故此當時長洲浸信會坐落的地段不是教會的物業。一八四六年,長洲支站只為中國助手租用了一套房子,用來居住及崇拜。後來宣教士為開辦學校租借了三套房子。直至一八五一年正式興建教堂,及後也一直以租用或佔用形式使用這塊土地。一八八零年向政府取得完整的土地契約,並保留至今。該份契約訂立於一八八零年一月二十日(光緒五年十二月初九),約五十三公分長,二十八公分高,蓋有「維則堂黃」紅印五枚,而「維則堂黃」應指黃維則堂。(13)
今天教堂雖被
|
|||||
契約於一八八零年一月二十日(光緒五年十二月初九日)訂立(8) | 浸信會(8) | ||||
新的浸信會建築物 | 現時浸信會仍完好地屹立於長洲島上 | ||||
宣道會長洲堂 | |||||
長洲宣道會生在一九五五年座落於長洲山頂堂,以建道師生佈道團在課餘向當地居民傳教,經過街頭佈道、逐家探訪及水上佈道後。至一九八六年年底現址落成,就易名為宣道會長洲堂。現時宣道會教徒約有四百多位,每主日早上有兩堂崇拜,人數達二百多人。
|
|||||
建道神學院 | |||||
建道神學院(Alliance Bible Seminary)是基督教宣道會西教士高樂弼(Robert Glover)於1899 年在廣西梧州創立,當時名為「建道書院」。1949年,由於政局變化,學院在劉福群(William C. Newbern)帶領下遷至香港長洲。1955年易名為「建道神學院」,1958年開始頒發學士學位,為香港及東南亞區培訓傳道人士,甚至有些來自歐美等國。1975年,宣道會西差會將學院的領導責任移交給本地中國信徒,由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接管。
建道神學院本部校園位於長洲,佔地10萬平方呎,共有15幢建築物。包括「翟輔民樓」(前座為資訊服務部的辦公室,餘下的空間則為圖書室)、「艾溫思樓」、「世英樓」(行政樓)、「白如雪樓」(女生宿舍及飯堂)、「胡慕德紀念圖書館」、「近輝樓」(男生宿舍)、「區樹洪紀念禮堂」、「福群樓」(課室)、「莊漢樂紀念樓」(已婚學生宿舍及課室,計劃改裝為女生宿舍)、「區樹洪紀念樓」(講師宿舍),以及同工宿舍。學院的出版部及聖樂系於2007年遷入鄰近的「錦繡四座」。新已婚學生宿舍位於「希伯崙堂」轉贈物業「山邊道25D」。2007年成功洽購的「明月軒」,作為拓展部和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辦公室及接待來賓用。(11)
|
|||||
建道神學院 | 建道神學院(10) | ||||
中華便以利會長洲堂 | |||||
(14) | |||||
(14) | |||||
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 | |||||
自一九零四年,皮曉士牧師、威禮士牧師、舒活牧師等發起新界傳道工作,繼有道濟會堂張祝齡牧師、愉寧堂各西教士和李澍貴牧師等協助,中華基督教會開始傳入長洲。初期的崇拜在一教友的廣同發船廠舉行。一九一五年租得大新街一樓宇,稱為基督教談道所,並附設端儀女校。一九四一年,得教友黃馬太先生熱心捐獻堂址,並獲第六區會的協助,建立了今日之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其中的牧職,由新界巡牧擔任,並無固定的牧者駐堂;堂務的負擔,落在長洲信徒的身上。(16)
|
|||||
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16) | 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錦江幼稚園(16) | ||||
基督教永光會堂 | |||||
金巴崙長老會長洲堂 | |||||
長洲北社安榮中心11座三樓 29814933
|
|||||
救世軍白普理營 | |||||
救世軍白普理營外 | 救世軍白普理營內 | ||||
(建設中) | |||||
有關網址 | |||||
長洲花地瑪聖母堂 | http://fatimacc.catholic.org.hk/ | ||||
基督教宣道會長洲堂 | http://www.ccac.org.hk/ | ||||
建道神學院 | http://www.abs.edu/Common | ||||
長洲洪聖古廟 | http://www.ctc.org.hk | ||||
長洲玉虛宮(北帝廟) | http://www.ctc.org.hk | ||||
長洲五石廟 | http://www.y28predictions.com/ | ||||
中華便以利會長洲堂 | http://peniel.org.hk/ccweb/ccindex.html | ||||
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 | http://ccc.hkcccc.org/ | ||||
堂會衝擊長洲慶典惹公憤 | http://www.inmediahk.net/ | ||||
宗教領袖祈福大會(包括佛教、基督新教、孔教、回教、天主教、道教、巴哈伊教、印度教、猶太教、東正教及錫克教)(18) | |||||
資料及圖片來源 (Information and Photos come from the following website): |
|||||
|
|||||
|
|||||
免責聲明:本網站的內容只供使用者參考之用,並不承擔任何因使用而引致的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