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址:香港長洲中興新街20號地下 |
電話: 29815118 |
||||
電郵 : range5118@yahoo.com.hk |
傳真: 29815151 |
||||
長洲廟宇建築 Cheung Chau Temples |
|||||
長洲是一偏遠之海島,早期大部份居民來自中國沿海各地;不同的族群都會顯示出本身不同的風俗信仰,其廟宇之建築風格,廟內供奉之神祇及文物擺設都略有不同。長洲有四間天后古廟,一間北帝廟、一間洪聖廟、一間關帝廟 、一間觀音廟及一間地母廟;大部份都有百多二百年歷史,當中有五間更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評定為歷史建築物 。此外還有 二、三十多座細小的土地廟,都各有不同的建築風格;整潔而無凋殘混亂之現象,顯示其受到長洲居民的悉心保護。
在長洲島上眾多廟宇中,以北帝廟最為著名;亦是香港眾多北帝廟中,香火最鼎盛的一間。廟宇為三進式設計,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廟內建築精美,文物古蹟保存得最完整;廟內供奉的北帝,更被島上的居民視為保護神,長年香火鼎盛。在島上的其他廟宇,大部份都是二進式設計;各有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幽雅寧靜的環境。而在廟內除了供奉主神外,最多人供奉的神祗是「金花娘娘」及「觀音菩薩」;這也顯示出長洲水陸居民的兩大素求,生育與回應。
|
|||||
北帝廟 | |||||
|
|||||
北帝廟外形 | |||||
北帝之名稱
北帝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常被簡稱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歷代文獻志書對其尊稱繁多,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玄天大帝」、「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北極蕩魔天尊」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公」、「上帝爺」或「帝爺公」。
歷代皇朝對北帝信仰也非常重視。早在漢朝,人們即蓋廟奉祀「玄武真君」。到了宋朝,開國皇帝名字之「胤」與「玄」字意義相關,為了「避諱」,改稱「玄武」為「真武」。可是到了宋真宗時,亦為了「避諱」,又把「真武」改回「玄武」。元朝以前,北帝多稱「君」、「師」,少有稱「帝」。唐太宗時封為「佑聖玄武靈應真君」、宋太宗時封為「翊聖將軍」、宋真宗時加號「翊聖保德真君」及再號「真武靈應真君」。宋欽宗時加號「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元成宗時加號「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太祖加號「玄天上帝」及復封「真武蕩魔天尊」,明成祖封號「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3a)。
|
|||||
重建前屋簷上的二龍爭珠(8) | 2002年重建後的變化 | ||||
玉虛宮乃北帝所居 | |||||
北帝之由來
北帝信仰早在二千年前已有所記載,據《淮南子-天文訓》稱「北方水也,其神為辰星」。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天人感應的思想,相信天上星宿的運轉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而在眾星運轉的宇宙中,唯有北極星永恆不動,因此古人就把北極星神格化,敬奉為「北斗星君」;是星辰神祗里,最尊貴的星君。
《史記-天官書》索隱謂:「北宮黑帝,其精玄武」。中國古代把天上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又把二十八宿分為東西南北四組,每組七個星宿,想像成一種動物形象。根據五方配五色的說法,即成為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蛇)所謂「四象」。北方七星即: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 統稱為玄武,化身北極玄武星君。《楚辭–遠遊》稱:「玄武謂龜蛇合形,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龜為「四靈」(龍、鳳、麟、龜)之一,蛇也被認為是有神性的靈物;兩種靈物合之形如龜蛇相纏,故稱龜蛇合形,遂成北方玄武。身帶鱗甲,故北帝以武神形像示眾。
據《佑聖咒》稱:玄天上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1)太陰位於北方玄冥陰寒之極地,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北帝乃集此等屬性於一身,故又被稱為黑帝。玄武以龜蛇合體以應北宿之象;俗信天界帝王位於北極,乃天一之帝,應兆虛危,司經緯於北,為北方壬癸至靈神,金闕真尊應化身。道教尊北帝為「三元都統帥」,為萬法教主稱號,統管三十六元帥;其神威赫濯,靈驗無比,是道教靈威最盛,信仰最廣的神明之一,奉祀於「北極殿」或稱「真武殿」。
另說: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說,玄天上帝乃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慾天宮,為凈樂國王及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捨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42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皇大帝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而據《洞冥寶記引真武報恩經》及《神仙通鑒》,則謂:「玄武帝乃淨樂國王之嫡子,其母善勝天后,入懷而有娠,誕降之期,正應虛危之宿,生有奇表,穎慧非常。國王后僅生帝一人,正位青宮,備極鍾愛。帝於問寢侍膳之餘,每念父母深恩,非常常服勞所能報答,遂捨青宮之貴,而入武當之山,踐形鍊氣。幾四十載,大道將成,值國王年邁,日夜繫思,特遣五百壯軍,邀迎太子還朝嗣統。帝知力不能卻,劃地成澗,隔絕道途,五百壯軍,一齊感悟,解兵卸甲,願同入山,修真養性。後又數年,帝於九九之辰,功完行滿,向日飛昇,五龍捧聖,上朝天闕,敕授真武,永鎮玄天,生身父母,榮享褒封,五百壯軍,亦授靈官之職。證果以後,帝追思往事,自明得道之由,作報恩經以訓世。(中國地方遼闊,信仰與習俗經歷千百年的融合;化身之說雖有美化北帝形象之意,在道教信仰上並無矛盾,但信仰宜重神格。)
另說: 據近代的民間俗傳,玄天上帝原為民間一名屠夫,以殺豬為業。到了晚年,悔悟殺生太多,難積陰德;逐決心修道,毅然放下屠刀,隱入深山,修真養性。得觀音顯靈點化,謂他殺生太多,罪孽太深,必須自切腹肚,取出五藏在河中洗淨方能得正果。屠夫依言切腹割出內臟在河中洗滌,河水盡變黑色,直洗至河水澄清,才把內臟納回腹中。屠夫之行,至感動天,遂修成正果,這就是俗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而他丟在河裡的腸胃,經年累月吸收天地精氣後,竟變成龜蛇危害世人,玄天上帝即下凡收伏,誰知未能成功。只好請保生大帝幫忙,以三十六天將(三十六天罡星)作為抵押,借到「伏魔北斗七星劍」,與龜蛇大戰,劍光起處,果然龜蛇皆被制服。可是一收劍,龜蛇又蠢蠢欲動。玄天上帝迫於無奈,只好把龜蛇踩在腳下,運用神功壓住。而手握之北斗七星劍,須臾不敢放鬆,無法歸還給保生大帝,而三十六天將則歸保生大帝所擁有了。後來龜蛇變成玄天上帝的從神,供奉在他左右。(此說乃更後期的說法,不見於經傳記載;似揉雜別教信仰及地方風俗,在道教信仰並無太大矛盾。但信仰宜重神格,不宜過度渲染。)
|
|||||
|
|
||||
此匾額乃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之作品 | 此匾額乃光緒 三十年(公元1904)之 作品 | ||||
此匾額乃咸豐 八年(公元1858)之作品 | 此匾額乃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之作品 | ||||
北帝一般造型
早期的北帝造型未見有統一之說,然其著名的武神、戰神形象則一直流傳;故北帝造型多以身帶鱗甲的武神形象示眾。而其披髮黑衣,仗劍蹈龜蛇的形像,則在宋朝時期才確立。北帝赤足仗劍,狀貌威武,許多征戰舉事者皆宣稱得到玄天上帝之庇佑,咸視其為保佑武運的大神。北帝一般造型為:頭戴皇冠、威嚴顯赫、身披黑衣、五綹長鬚、面容慈祥、右手持北斗七星劍、左手印訣、赤足、右腳踏靈蛇、左腳踩神龜。身後衛將執黑旗,兩旁為金童玉女,水火二將。(6a),歷代北帝的造型不離此模式 。
長洲北帝廟之北帝主神像,現時造型是沒有長鬚的;這不但與廟內的北帝分身有別,也與全國各地的北帝造型不同。(8)北帝像一腳踏神龜,一腳踏靈蛇,代表無尚權威。神壇兩旁立著千里眼和順風耳兩員大將,而旁殿則設有青龍及白虎像。北帝踏下之玄武雖是一種靈物,然一般皆將其二分為龜和蛇。但凡拜北帝的人都不會吃兩樣食物,一是蛇,二是龜。 因為龜與蛇都是北帝的象徵,因此絕不冒犯。北帝又稱黑帝,故不但衣服旗幟是黑色,其神像以黑色為最神驗。
|
|||||
|
|||||
長洲北帝廟主壇上之北帝行宮 | 長洲北帝廟主壇上之太平山北帝(7c) | ||||
長洲北帝廟內千里眼 | 長洲北帝廟內順風耳 | ||||
|
|||||
北帝信仰的傳承
北帝信仰雖有數千年的歷史,但被納入道教信仰體系,始於東漢時期。歷代帝王為永保帝業,對北帝也極力推崇。宋朝時期,北帝進一步被神格化及確立了在道教的地位;被尊為威懾三界六合之道教大神。而由宋、元開始,中國各地陸續修建真武廟;當中武當山,宋代的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以及明代的南京、北京等地區,都大量及大規模地修築真武廟,終成為祭拜北帝的三大中心。
北帝信仰在明朝時聲勢最為顯赫,相傳元朝未年間,某次朱元璋戰敗,逃入武當山真武廟,避過追兵,逃過大難。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即位後感念真武救命之恩,下令改建真武廟,重塑金身,又謝賜御題「北極神殿」匾額,加封號為「玄天上帝」。而明成祖於北方燕京,自認得神相助,方有天下,故加封最力。在位時(永樂十年即1412年) ,曾敕令隆平侯張信率軍伕廿餘萬人,大規模地修建武當山的宮觀廟堂;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舉世聞名的道教聖地。(16)而最奇絕的是金殿中北帝銅鑄鎏金像重達萬斤,北帝信仰自然成為民間最權威的神。山上的建築群目前被列為世界遺產,具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價值。由於北帝被視為明朝鎮邦護國之神,明朝官方在全國各地建了許多北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其中以武當山進香朝拜為最盛,其他各地的賀誕活動亦壯觀非常。(7) 入清後,北帝信仰受到貶抑,然民間仍廣為信奉。
北帝為道教靈威鼎盛高級神明,因此在官方祭祀中,不能無經懺典籍可依。故現存經懺有 《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北方真武妙經》、《北帝天蓬護命消災神咒經》、《北帝紫微神咒妙經》、 《北帝說豁落七元經》、《玄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北帝伏魔經法建壇儀》、《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訣 》、《真正普慈度世法懺》、《真武靈應護世消災滅罪寶懺》、《北帝伏魔法懺》及歷代文獻二十餘種;均收入 《道藏》之內,民間之說尚不與焉。
|
|||||
|
|||||
這巨型石鼎,乃是咸豐 十一年(公元1861)之物 | 現時廟內主壇上共有三尊北帝神像 | ||||
|
|||||
北帝的特 性
北帝位居北極,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亦統領所有水族,故被視為水神。由於北帝被尊為北方水神,當有治水禦火的神力,自然成為民間重視和敬拜之對象。而北帝最受民間信奉的是其司宰風雨,因雨水為萬物生存所必需也。凡人供奉北帝,是希望其水源源不絕地適當的供給。以前許多商賈也供奉北帝, 是祈求以水避火,防止水火之災。
北帝不僅統率所有水域的安全,祂還是北極星的化身;可指引船隻航行於正確方向,不會迷失於海上,故古時漁民供奉北帝為航海保護神。漁民於海上作業,每逢氣候驟變,容易迷失航道;生命難有保障,故不難發現很多漁船會插三角七星神旗。漁民信奉北帝,稍別於天后;除了祈望魚蝦大順,保佑舟楫平安外,又祈北帝能指引明路,消災解難。
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 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道教認為北方是幽暗寒冷的地方,也是人死後陰魂的歸宿,因此把黑星叫作玄,而統治北方黑色陰暗世界的神,就稱「玄天上帝」,廣受眾信所信,歷代帝祀亦極為普遍。 因此凡人祈延年益壽, 都要奉祀北帝。(5)
北帝赤足仗劍,狀貌威武之形象;被視為保佑武運的大神,驍勇善戰的武神。道教尊北帝為「三元都統帥」,為萬法教主稱號,統管三十六元帥;其神威赫濯,為道教靈威鼎盛高級神明。南方道教把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帝君、與驅魔真君鐘馗帝君,合稱為三伏魔帝君,為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
中國古代素將偉大的神力和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現象相類比,崇拜生殖的神力。東漢魏伯陽 (約西元121年)《周易參同契》也用龜蛇糾繆的例子說明陰陽必須配合:「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糾盤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蛇本身就是生殖和繁衍的象徵,玄武以龜蛇合體的形狀出現,更被古人看作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標誌。
而北帝最受長洲居民敬奉的,乃在其靈驗及感應的傳說。凡人每遇困境、絕望,皆會尋求超自然力量之助;故到神靈面前祈求消災解難,自然是正常之舉。北帝在長洲受民敬奉,緣起於居民對瘟疫及災厄之無助;及後疫症、災難消除,民為永保合境平安,自然每年皆有醮事的出現。故神靈能感應民之困厄,起消災解難之功,則民常祀之;能禦大災大患,則民無不祀之。北帝能成為一個地方化的民間神,乃現實之反映; 自有史以來,未聞有信奉不驗之神明而長久也。在香港近代每次瘟疫流行時,長洲合境皆能安然渡過;此乃太平清醮能傳承二百多年,也是居民信奉北帝的主因。
|
|||||
|
|||||
|
|||||
|
|||||
|
|||||
北帝廟
北帝廟為崇拜北帝的廟宇,亦常作真武廟、玉虛宮、玄天宮、北極殿等眾多名稱;當中又以湖北武當山上的真武廟,最為著名之聖地。南方北帝廟多數散佈於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各地,閩南、台灣亦多建有廟宇。而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以位於廣東佛山的北帝廟為歷史最悠久,被稱為祖廟。《廣東新語》載:「吾粵名真武宮,以南海佛山鎮之祠為大,稱曰祖廟。其像披髮不冠,服帝服而建玄旗,一金劍豎前,一龜一蛇蟠結左右。」明清時代的佛山祖廟,北帝祭祀被列入官方祀典;每逢節慶,大有鼓吹數十部,喧騰十萬里的盛況。
香港亦有多間北帝廟,而位於灣仔隆安街2號的北帝廟(又稱灣仔玉虛宮),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廟內一尊身高三米的北帝銅像,鑄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歷史價值很高。該廟 對聯:「環地闢玄宮,萬載威靈敷異域;星垣昭法界,千秋德澤蔭群生」。上聯側有「同治元年歲次壬戌重建」數字,表示此廟重建於一八六二年,距今已 超過一百五十餘年。」
紅磡北帝廟位於紅磡馬頭圍道146號,原址在馬頭圍道的一個小山丘上。在1876年興建,在一次道路拓展工程中清拆後。在1929年遷往現時的地址,原址的附近有一條街名,被命名為北帝街,現時仍存在。而現址旁邊的街道則起名 「北拱街」,意思是「受北帝拱衛的地方」。紅磡北帝廟被香港政府列為三級歷史建築,是極具保存價值的法定古蹟。
而大嶼山梅窩大地塘村有間北帝宮,與長洲的北帝廟也甚為密切。據該廟的記載,北帝原居長洲,一次颱風把北帝的神象吹到海中,並徐徐地飄到梅窩沙灘,梅窩居民遂把北帝恭奉在飛雁洞前的老榕樹下。長洲居民得悉後,即請回北帝。豈料不久,長洲居民又發現北帝再告失蹤,北帝再次被發現於梅窩伯公橋橋底下漂浮。據記載,長洲居民曾三次嘗試請回北帝;但每次都因海上風浪大作,無功而回。梅窩長老遂問勝杯查究因由,原來這尊北帝神像喜歡坐落大地棠村。於是北帝先被安放於村裡黃氏家族之私塾恭奉,於1992年集資興建北帝宮。
|
|||||
|
|||||
|
|||||
灣仔北帝廟內,明朝北帝銅像 |
灣仔北帝廟 | ||||
大嶼山梅窩大地塘村北帝宮 | 大嶼山梅窩北帝宮碑記 | ||||
|
|||||
長洲北帝廟的建立
在長洲島上眾多廟宇中,以玉虚宮最為著名;所供奉的主神是北帝,故又名北帝廟。亦是香港眾多北帝廟中,歷史最長久,香火最鼎盛的一間。乾隆四十二年( 公元1777年),長洲發生一場大瘟疫,死亡枕藉,人心惶惶;居民遂遠赴惠陽之地祈求北帝解救,並迎北帝神像到長洲出巡打醮,之後疫症消失。至乾隆四十八年( 公元1783年),長洲惠潮人士林郁武(名字見於位正天樞匾額)領導惠洲、潮洲兩府共十九縣僑民,並集合島上民力資金興建北帝古廟。(8) 故北帝廟之建立,乃以惠潮人士為主;故每年祭祀及醮事,自然由惠潮人士籌辦。從島上早期各族的聚居來看,寶安、東莞多聚於中央或較南面平坦的地方,供奉的神祗主要是洪聖爺(赤帝)。而惠潮人則聚居於較北的地方,供奉的神祗除了受其原本信仰影響外,主要也受生活需求所影響。其後發展,由於惠潮人的風俗較聚,北帝在島上的信奉自然較洪聖熱烈。
北帝廟原先是以福建式建築,採用琉璃瓦建造,中間的樓頂是通天的;廟宇有這設計,是由於當時福建人出資較多,而惠潮也較貼近閩文化。其後由於長洲海島風雨較多,為切合實際的需要,在重修時把廟宇中間庭院封密。至2002年廟宇重修時,再盡量回復以前建築的原貌。廟宇為三進式設計,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廟內建築精美,文物古蹟保存得最完整;廟內供奉的北帝,更被島上的居民視為保護神,長年香火鼎盛。自建廟以來,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據有記載而具規範的重修有多次;分別為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道光 十八年(公元1838年)、咸豐八年(公元1856年)及光緒 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而北帝廟最近一次之重修為 2002年 ,並於當年3月28日(農曆二月十五日)重新開光。此外,小規模之重修相信亦不少。
北帝廟位於長洲島之北方,與島上其他廟宇不同之處,就是佔地較廣而且較開陽;其位置前面有兩個大球場,是每年建醮及神功戲舉行的地方。一水之隔的對岸有一小山名石鼓洲,有情而成環抱之形。右邊較高,有一大樹屹立在旁,可收生氣流通之妙效;左邊較低,且貼近民居,是其美中不足之處。古廟是一座磚、木、石結構建築,硬山頂,寅申向(坐東南向西北)。廟前豎立一對風水石刻碑文:「脈接嶼山後枕香江鐘地結,面朝石古前環翠岫拱天樞」。以證廟宇的來龍去脈。
|
|||||
|
|||||
北帝廟內格局(4a) | 此匾額乃乾隆 四十八年(公元1783)之作品 | ||||
此碑文乃光緒 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廟宇重修時刻上 | 此銅鐘乃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之作品 | ||||
廟右旁的風水樹 | 廟前籃球場與足球場 | ||||
|
|||||
長洲北帝廟內的文物
廟宇採用三進式設計,呈四合院形式;正門前面放一石鼎,石鼎為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製造 ,鼎的兩側有兩對石獅。北帝廟內保存不少文物,包括一塊清朝的金木雕、一把鑄於宋代的大鐵劍。廟內有兩條雕刻精美的龍柱,為光緒二十九年廟宇重修時安放的。其中有一座古鐘,鐘上刻乾隆四十九年( 公元1784年)「番禺沙灣黃開勝敬贈」等字樣;相信是建廟時所製的鐘。廟內還有一臺載北帝神像參加巡游的百年木轎,製於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及不少匾額,當中高懸正中的「位正天樞」為乾隆四十八年作品。此外,為紀念英國瑪嘉烈公主及斯諾敦伯爵伉儷於1966年到訪此廟,一位鍾姓女士特別打造了一頂金冠以誌盛況。而華人廟宇委員會於1959年鑄造了一對銅香爐,紀念護督白嘉時於當年蒞臨此廟參觀。(4)
現時長洲北帝廟內,共有五尊北帝神像。主壇上除了最大尊的北帝主神像外,最著名的是百多年前(公元1894年)從太平山街請來的那尊。當年香港發生大鼠疫,尤以太平山街特別嚴重,死亡枕藉;而英政府以防火安全理由禁止大型的居民集會,陸海豐人遂將當區之北帝移往長洲一起舉行太平清醮。自此以後,太平山北帝也就坐鎮於長洲島上。另一尊北帝,在北帝誕時,便會被請到戲棚前與居民共賞神功戲。而在列聖壇上,較大的一尊是新興街的北帝;每逢重要時節如元宵節,都會被新興街街坊會請回供奉。此外,每逢北帝主神像外巡或在打醮時期,新興街的北帝便要從列聖壇上移坐至主壇上暫替主神職能。而較小的一尊北帝,則會在龍舟節時,被請到水上觀賞龍舟競賽。
|
|||||
|
|||||
|
|||||
藏寶閣 | 石灣陶塑 | ||||
鑄於宋代的大鐵劍(據考究為960 - 1279年) | 廟內之古物 | ||||
|
|||||
長洲北帝廟的事蹟
相傳這間廟有三奇。第一奇是廟內的一尊北帝神像,相傳是由上天所賜。遠在二百年前,長洲漁民在海面捕魚時獲得,認為是上天送這位神來長洲,保佑全島水陸居民平安,因此被供奉於這座北帝廟內。(查廟內共有五尊北帝神像,都未能證實此說之可信性,但亦不能排除其可能性。然究竟那尊北帝像是海上拿獲的,則有待專家再深究。)
第二奇是「劍歸原廟」。廟內有一把宋代古劍身長四呎(據考究為960 - 1279年鑄於宋代的大鐵劍),是在建廟不久,島上漁民出海捕魚時撈獲,其後將它送到廟內,作為鎮廟之寶。這柄寶劍,是宋代的古物;有說是宋帝昺時,乘船經過長洲,一位將軍將之拋下海去鎮風浪的。這柄古劍,日治時期,曾被一個日軍取去,他想將之佔為己有,後來不知如何,這個日軍突然死去,同伴知他取去古劍,便立即將劍送回來。在七十年代時,亦有人偷去此古劍,後來此劍被人發現棄在路上,把它送回廟中,相信是偷劍的人不敢把它佔為己有之故。
第三奇 是石獅子特別多,為別間廟所不及。廟前有四隻石獅子,每對石獅都作回頭相玩的形狀。而廟的瓦面和簷角,亦有很多獅子,成為全港廟宇中,獅子最多的一間。(2)
|
|||||
|
|||||
|
|||||
|
|||||
|
|||||
長洲北帝誕
據道教資料記載,北帝誕於農曆三月初三日。一如其他神明的誕辰,善信均帶備香燭元寶祭拜,神像前擺上酒、燒肉、鮮花、果品等,以祈消災解難,平安大吉。以往中國有些地區還舉行「真武廟會」,如廣東的佛山祖廟廟會就很有名。其中有演戲、亦會請神「看戲」;有抬著北帝像「游神」、有燃點大紙炮等節目,凡三四晝夜而後已。北帝誕有著非常廣泛的全民參與性,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土著僑寓,富人窮人,都可以參與這一儀式。這足以證明了北帝在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隆崇,也彰顯了北帝的靈應。
長洲每年的北帝誕,除了善信到來參拜北帝外,正誕前後數天,亦有大型神功戲表演,以「酬神娛民」。戲棚雖設在廟前廣場,但在棚前亦設了神壇,安放北帝行宮,既方便善信上香,亦讓神衹欣賞戲劇表演。相比廟內仿如帝王的主神像,神壇內北帝的赤足腳踏蛇龜、手持劍訣的造型,更見原味。(7)
|
|||||
|
|||||
|
|||||
|
|||||
|
|||||
長洲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是一種中國傳統風俗,千百年來都受民眾所信奉;而長洲太平清醮則是一個以北帝為中心的節日,北帝起著長洲保護神的角色,為長洲島上的居民消災解難,二百多年來從未間斷。現時長洲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會舉行為期一周的「太平清醮」(包山節)。當中每年所動用的人力、物力、時間、精神可謂難以估計。這種傳統能夠傳承二百多年而不間斷,可謂是一種奇蹟。現時組成長洲太平清醮之元素主要有五:分别為祭神祈安、會景巡遊、神功戲、超渡幽魂及搶包山。1978年 由於在搶包山時發生包山倒塌的傷亡意外,政府遂以危險為理由禁止搶包山活動。包山上的包改為在第二天早上,分派到居民之手上。至2005年搶包山活動才重新恢復,不過現時的所謂搶包飽山只是一種表演,已經沒有儀式的神聖部分。
長洲太平清醮之舉行,與二百多年前(公元1777年)的一場大瘟疫有關。當年的瘟疫使不少水陸居民病故,居民在驚惶之餘,遂遠赴惠陽祈求北帝消災解難;並迎北帝神像到長洲出巡打醮,結果瘟疫結束。為防止再發生瘟疫及酬謝神恩,自此以後,長洲太平清醮也跟著每年舉辦一次;即使在日治時期,也從未間斷。在打醮期間,長洲水陸居民須「齋戒三日」。家家戶戶都會點燈結綵,潔淨身心,不伐木、不殺生、不食肉、不茹葷等;以示對神靈的尊重,以撫慰當年死者及無數死於風災、盜賊、意外的亡魂。現時即使是外國的食肆如麥當勞,在齋戒期間也只提供素包素食,以示對傳統的尊重。
長洲太平清醮每年舉行一次,而每次醮期一般為七天,一直以來是集合全島各居民的力量而成。以往太平清醮擇定於每年之農曆四月份內為建醮期,於當年之正月下旬,由惠潮府同人在北帝前杯卜選出籌備醮會之總理,再杯卜醮期。此舉為歷年洲民所奉行不替,未嘗中斷。千禧年間(公元2001年),長洲建醮值理會杯卜醮期,卜得四月初六為起醮之日,初八舉行神鑾集體巡遊,剛巧與佛誕同日。遂再請示當日為固定日期,結果北帝顯示「欣然同意」;自此,每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就與佛誕同日,醮事也更熱鬧。
(許輝程寫於癸巳年仲春) |
|||||
|
|||||
龍柱雕於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 |||||
天后廟 | |||||
西灣天后亭記 | |||||
大石口、北社、西灣天后造型各有不同 | |||||
天后是香港及南中國沿岸省份常見供奉的神祇。香港的天后廟,大部份都是沿海岸邊而建;長洲的天后廟,也是建築在海岸邊。不過一個較罕見的現象,就是一個小小的島嶼竟然可同時存在四間天后廟 ;而且各間廟宇的建築風格及神像造形也各具特色。長洲的天后廟,全都是兩進式的設計;就其佈局而言,可說為行宮多、輔神多。 廟宇雖細小,但香火卻鼎盛。
關於天后的來歷,相傳天后於宋代開國元年(公元906年)3月23日出生於福建莆田縣,出生時已有特殊徵兆:紅光滿室,香氣四溢。由於出生至滿月均沒有啼哭過,故取名林默娘。相傳天后娘娘自童年起即有預測天氣的異能,常於海難發生時前往救人,至29歲時於鄉間湄州峰上羽化升天。其後每多顯靈,於海濱救人無數,於是沿海鄉民紛紛立廟祀奉。(6b)
天后誕為長洲另一大型之傳統節日, 持續三、四天;故大部份出海作業的漁民,或到島外工作的壯丁,都會於天后誕這幾天聚集長洲,熱鬧非常。就其祭祀活動而言,有神功戲、搶炮、還炮等活動。天后本為一海神,在歷代不斷的演變中,天后已超越了一個海神的能力;現已成為一個全能之神,深得民間崇拜。據各廟宇負責人表示,現今人們信奉天后,不只祈求航海之平安,大部份信眾均相信天后可助其姻緣、事業的發展,以及自身、家人之健康等。(6b)
|
|||||
西灣天后古廟 | |||||
天后坐宮與行宮 | 天后誕神像被恭送至戲棚前看戲 | ||||
天后廟、永勝堂與地母廟連成一群體建築 | 天后廟 | ||||
永勝堂內裏供奉觀音菩薩 | 地母廟內裏供奉后土皇地祇 | ||||
西灣天后古廟位於西灣避風塘鄰近的地方,該廟背山面海 , 又有綠林圍繞 , 景色非常優美 。廟右旁的永勝堂建於一九二五年,內裏供奉的為觀音菩薩 。其鄰傍則為地母廟 ,供奉的為道教尊神「四禦」中的后土皇地祇 ;是主宰陰陽生育、大地山川的神,在香港極為罕見。天后廟前有一空曠平台 ,可看到西堤的全景 , 整個避風塘亦可盡入眼廉 。天后廟週邊遍植花草 , 天然古樹成蔭 ; 加上海風微吹 ,於此作一小休,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免費空調,可謂煩氣盡消 。
在長洲各天后廟中,只有西灣天后宮有舉辦天后誕拜祭活動,並有神功戲演出。其正誕日在農曆三月十八日,有別於一般的三月廿三 日,成為了全港慶祝天后誕最早的地方 。並於農曆三月十五的月圓之夜開鑼做戲,為期五天,而正誕在中段的三月十八。事實上 天后誕提前演戲,在聘請戲班會較為便宜;因為三月廿三前後一段時間,香港有許多地方同時上演神功戲,令戲班分身不暇。(8)
據《離島訪古遊》一書中指出,此廟於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興建,廟內仍保留一當年所鑄之銅鐘。由於此廟與永勝堂及地母廟實為一群體的廟宇建築,加上鄰近張保仔洞,故吸引了大量遊客來此觀光;若以長洲四間天后廟作比較,此廟可說香火最為鼎盛。廟內除了有「坐宮」、「行宮」 外,亦供奉了兩大輔神「千里眼」、「順風耳」,以及「財神爺爺」、「金花娘娘」等。此外,廟內有不少較細小的天后神像。(12)
|
|||||
北社天后古廟 | |||||
嘉慶及同治時期之物 | 北社天后古廟 | ||||
金花娘娘(送子女神) | |||||
北社天后廟位於北帝廟以北,亦 是兩進式的廟宇。據《離島訪古遊》一書中指出,此廟建於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廟內至今仍保留一鑄於乾隆三十二年的銅鐘,故推斷此廟該建於此年。 廟外有一個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的四足銅鼎,其上刻有「長洲墟」字樣,可知長洲在當時已發展成一個墟市。據重修碑記所載,此天后廟曾於清光緒 十五年(公元1889年)、宣統元年及公元1968年重修。 廟內有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對聯:「宋代鍾靈久矣,母儀揚粵鳥;閩中顯蹟昭然,坤澤布長洲。」及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的「共荷帡幪」匾額。(15)
就位置而言,此廟的特色為站於老人院的中心位置,有不少老人於廟前乘涼談天,十分熱鬧 。而廟內的香火不斷,可見不少善信到廟中「還神」,感謝天后之庇佑。天后古廟內除了有天后娘娘的「坐宮」、「行官」以及兩大輔神「千里眼」及「順風耳」外,左右兩側還供奉了「財神爺爺」及「金花娘娘」。(12)此廟是長洲廟宇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廟內的天后神像造形精美,有別於島上其他天后廟。
|
|||||
|
|||||
大石口天后古廟 | |||||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的鐘 | 天后行宮 | ||||
此乃同治四年(1865年)之物 | 此乃同治四年(1865年)之物 | ||||
廟前廣場乃填海之地 |
|||||
大石口天后廟,面向南灣,位於中興街,故居民又稱為「中興街天后廟」,屬於兩進式的廟宇。 此廟的興建年份不詳,但由於廟中有一鑄於乾隆三十七年的鐘,故推斷此廟最遲該建於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此外,廟中亦有一書於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的「天后宮」匾額以及鑄於民國十三年的香爐。按重修碑記所載,大石口天后宮從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開始,歷經多次重修,而最近的一次在 公元2002年。廟內除了有天后娘娘的「坐宮」、「行官」以及兩大輔神「千里眼」及「順風耳」外,左右兩側還供奉了「太歲」及「金花娘娘」。(12)
中興街的天后宮在十八和十九日連續兩晚舉辦粵曲演出,算是賀誕。 而每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都會在廟前搭建嘉賓台,讓遠渡而來的賓客一飽各式各樣的飄色表演。廟前街道寬闊,附近有多處單車租賃,是遊人喜歡旅遊的地方。此外,廟旁邊有「大石口石刻」,石上 有全港罕見的藥方石刻。石刻的文字並非排列得井然有序,而是分散在大右不同的部份。由於石刻上的文字受到自然風化所侵蝕,至今只能勉強辨别數行十分模糊的字,內容與醫治小兒腹瀉的藥方有關,惟無法得知刻鑿年代及原由。(15)
|
|||||
|
|||||
南氹天后廟 | |||||
巨型香爐 | |||||
|
|||||
南氹的天后宮位於南氹的海濱,這廟以三月廿三為正誕,其坐擁無敵海景,遠望水天一色,實是人間一片靜土。然 與島上其他三間天后廟相比,此廟較少善信到來上香,原因可能是它較晚建成(其餘三座天后廟均建於18世紀下半葉);其坐落之海灣,甚少有漁船聚集,又遠離社區。故居民在有選擇之下,便到較悠久或近便的天后廟參拜。(8)
據《離島訪古遊》一書中指出,此廟始建之年份難以考證,現今所見之廟宇為1968 年所重建。廟內除了有輔神「千里眼」及「順風耳」外,並沒有供奉其他神祇 ;不過,廟旁建有觀音臺,觀音望海而立,似在細觀塵世的禱告。值得一提的是,廟外有一個特别巨大的香爐,在長洲甚為少見;廟內有一供天后娘娘梳洗的梳妝台,而於偏房內更有一 座遊行時安放天后娘娘「行宮」的椅子。(12)
|
|||||
南氹天后廟旁觀音臺 | 南氹望海觀音 | ||||
南氹天后廟旁的紫竹苑 | 無敵海景(12) | ||||
洪聖廟 | |||||
長洲洪聖古廟位於中環昇平台旁邊,座東南向西北,面向石鼓洲。據考究為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島上的漁民集資興建而成。 廟宇為一所三進式的傳統建築,最初本為左右對稱的建築格局,惟後來不斷修葺,破壞了原來格局。洪聖廟的形貌古樸,脊頂有精美的石灣陶塑,手工精細。洪聖廟於1930年起交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廟內現存的文物除嘉慶十八年的一口古鐘外,大部份均為光緒元年的祭器、牌匾及對聯。(15)
洪聖大王全銜為「南海廣利洪聖大王」,與天后都是海神,中國南方沿海漁民甚為篤信。相傳洪聖大王是唐朝重臣,姓洪名熙,官至番禺剌史,通曉天文地理,商旅漁船常得他幫助 。可惜洪聖早逝,為紀念他並祈求庇蔭,沿海漁民建廟祀奉。唐朝皇帝亦封為南海廣利洪聖大王。每年農曆二月十三為洪聖誕辰,善信皆誠心敬拜,祈求降福。(6c)洪聖廟除了供奉主神洪聖外,還配祀了觀音及華陀。
|
|||||
|
|||||
(3b) | |||||
|
|
||||
(4b) |
|||||
|
|||||
|
|||||
關公忠義亭 | |||||
關公忠義亭是一座廟宇,建在長洲市區的山上,歷史並不悠久,於1973年建成。它是一座七彩繽紛的亭式廟宇,廟內安奉一尊8呎高由整塊樟木雕刻而成的關聖帝君。廟前一聯寫著:《志在春秋功在漢》、《忠同日月義同天》,把這位三國時代的名將的為人完全描寫出來。據說,山上本來有一座關帝廟,但日久失修,後來長洲商民便集資,在建造這山頂花園時築了『關公忠義亭』。廟正中為一座大亭,兩邊各有長廊,全部是用琉璃瓦作上蓋,但一切結構都用現代化的建築材料。(11b) 從前建廟主要用四川的楠木作棟樑 , 現在楠木不止香港缺乏 , 就是四川也不多
, 故無法用楠木作棟樑 , 只好一切都現代化! 亭前有一個香爐 , 也是現代化的香爐 , 並非古廟那種用生鐵鑄成的香爐 ;
香爐兩邊各有一條七彩金龍 , 都是用最新的顏料塗上去的 。 (14)
宋朝時,民間供奉關帝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明清時,供奉關羽的廟宇已遍佈中國各地。現時關帝不僅受到道教拜祭,同時又受到儒家的崇祀,佛教的膜拜,所以關帝是橫貫儒、釋、道三大教的神祇。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因此軍人、警察、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在香港,雖然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但都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為「關二哥」、「關公」、「關帝」等。他們相信,關公是會保衛盡忠盡義之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18) 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都會舉行賀誕活動。除了關聖被請至碼頭附近海邊的臨時神壇,欣賞一連三天的粵曲表演外,亦有不少善信,以花炮會形式前來賀誕,然後到酒家聯歡。部份花炮會亦有醒獅來賀,稍添氣氛。(7b)
|
|||||
龍骨 | |||||
觀音廟 | |||||
觀音為佛家的菩薩之一,千百年來皆被奉為慈悲之神,俯聽下界生民苦難。長洲水月宮,又稱觀音廟,創建年代已不能考,惟廟內存有光緒七年 (公元1881年) 刻的木匾一幅,可見該廟已有過百年的歷史。廟內有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匾額「蓮座春風」,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的「慈雲垂蔭」匾額,一對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的對聯:「位鎮東灣,普度慈雲東粵海;恩垂廣府,覃施法雨灑長洲」。(15)相傳觀音誕每年共有三次之多,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誕辰,六月十九日為觀音得道升天之日,及九月十九日為成仙之日。
長洲水月宮位於長洲觀音灣泳灘路,根據廟內「重修觀音廟碑」所述,廟宇「前臨碧海,後衴屏山」。座向方面,此廟座西南而面向東北。廟宇為一進式建築,結構較簡單,只有一個正殿,供奉了觀音娘娘。大門雖在重修時鋪上現代的紅磚物料,但仍見到整個大門原由麻石建造而成。大門上有門神一雙,而大門之上兩側的裝飾 ;有日神和月神,意謂和諧。牆頭上有灰塑吉祥繪畫裝飾,內容多以長壽、夫婦同心及鵬程萬里有關。屋脊有魚一雙,中央有紅色寶珠一顆。山牆為鑊耳型建築。(21a)
漁民出海捕魚,常遇風浪,在風高浪急之時,求神打救,有人求天后娘娘或洪聖大王,亦有人求觀世音菩薩。得救之人,為酬謝神恩,建廟於海邊供奉,故此香港有很多的天后廟、洪聖大王廟和觀音廟。其中望海觀音,是漁民所建立的,觀音望海而知海潮之音,隨時打救在風浪中掙扎的漁民。(6e)長洲的觀音信仰,除了這間觀音古廟外;位於南氹的天后宮旁邊,亦有一座亭閣供奉觀音。觀音塑像約有 一米餘高,望海而立;應是漁民祈求觀音能在危難時,拯救漁民脫離險境。此外,西灣天后宮旁的永勝堂,內裏主要供奉的主神就是觀音。可見觀音也是漁民心目非常重要的信仰。
|
|||||
(13) | (20) | ||||
土地廟 | |||||
長洲打醮時才搭建的神棚,中間的神像為土地 |
|||||
我國以農立國,所以一向很重視土地,古代的人以為有土地纔能種植五穀,有五穀才能養活人類,使人們能豐衣足食,因此對於土地常懷感謝之念,久而久之便把土地當做神明來敬奉了。古代的聚落叫做「社」,「孝經緯」說:「社,土地之圭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地為社,以報功也。《神異典‧社稷之神部總論》:「先儒以社祭五土之神,五土者: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明曰社者,所在土地之名也:凡土之所在,人皆賴之,故祭之也」 。所以凡是土地所在就有社神,大至一國,小至地方,不論尊卑,無所不在;俗謂:「田頭田尾土地公」就是對社神親切的暱稱,亦視社神為隨時隨地的保護神。 (6d)社神於市街、寺廟皆以福德正神尊稱。社神古有土地、土地公、後土、社公等諸稱,客家人則習稱社神為「伯公」。一般的土地廟皆安放石塊而不立神像,近代人大多誤解向石塊祈求可保平安,其實石塊是象徵土地無所不在之意。
在民間,住戶通常會在門側或露天的地方安放土地,是相信門口土地可以保佑人口出入平安,禁止妖魔鬼怪進入屋內。土地除了被視為一地區之神外,也視之為財神與福神;故一般牌子也會寫上「門口土地財神」,目的是祈求衣食無缺,福澤無恙,貴人多遇,財源稱心等等的切身願望。古代農民於「春祈」時向「土地公」祈求五穀豐收,商賈祈求財源廣進,於「秋報」時向「土地公」祈求賜福賜福降祿。八月十五日,恰是五穀收成的時候,這一天,民間百姓都會祭祀「土地公」報告豐收,現今之「中秋節」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經過後人益事精華,而漸漸盛大起來。雖然現今社會形態已經改觀,百業繁榮,一般生活安定,商店,工廠或一般家庭,依然篤信「土地公」,視「土地公」為福神,財神,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春祈)與八月十五日(秋報)均勤拜土地公,對於土地感恩之心未嘗間斷。(6d)
|
|||||
|
|
||||
位於北帝廟傍的土地 | 北社後街土地 | ||||
|
|
||||
北社街中土地 | 北社街尾土地 | ||||
|
|
||||
新興街土地 | 位於教堂路土地 | ||||
|
|
||||
興隆街土地 | 漁會公學傍的土地 | ||||
南蛇塘土地 | 大新後街的土地 | ||||
|
|
||||
中興街福德宮 |
中興街土地 |
||||
|
|
||||
位於觀音廟傍的土地 | 位於南氹天后廟傍的土地 | ||||
西灣天后廟傍的土地 | 西灣天后廟前的土地 | ||||
東莞新村的土地 | 圓桌村的土地 | ||||
西灣美經援村的土地 | 西灣美經援村的土地 | ||||
道壇 |
|||||
長洲打醮時才出現的道壇(17) |
|||||
資料及圖片來源 (Information and Photos come from the following website): |
|||||
|
|||||
(15) 「離島區風物志」,P.127- 140
|
|||||
|
|||||
免責聲明:本網站的內容只供使用者參考之用,並不承擔任何因使用而引致的損失 。 |